中國的新能源發展會不會“與民爭糧”
和世界糧價相比,中國國內糧價穩定,小麥、玉米、稻谷等產需基本平衡,進口量很小,國內糧食價格變動基本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新能源的發展并未受到國際糧j價波動的影響。
根據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環所的測算結果,到2020年,我國可供燃料乙醇生產潛力為1401萬噸,2030年將達2547萬噸。在巨大的生產潛力面前,生物燃料產業仍存在諸多關系民生的問題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已經有64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處于0.8畝的警戒線以下。農業部規劃研究設計院、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肖明松認為,基于這種中國耕地資源和人口發展現狀,近50~100年,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是不現實,也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生物燃料未來發展所面對的最大問題。
2007年6月,國務院召開關于可再生能源會議,強調“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糧食,不得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下,堅持發展非糧食燃料乙醇”。
按照國家推行的乙醇汽油政策,一噸乙醇汽油的調配比基本為90%汽油和10%的車用乙醇。目前在國內四個可以生產車用乙醇的廠家中,有三家是用玉米生產車用乙醇,以調配乙醇汽油,另外一家可以用小麥生產,生產調和乙醇汽油的車用乙醇必然消耗玉米等糧食作物。
有關人士介紹,我國目前有1000萬噸車用乙醇制造產量,每年需要3000萬噸的玉米原料,他認為造成國內乙醇汽油瘋狂擴張的原因在于車用乙醇補貼政策。他說,現在生產一噸車用乙醇補貼1880元,很多乙醇商借此瘋狂收購玉米生產車用乙醇,直接威脅糧食安全。
在中國,這種糧食換能源的做法是行不通的,13億人口吃飯的問題擺在那里,注定中國不能走巴西或是美國的路子。巴西是世界少有的可以低成本生產乙醇的國家,其可再生能源占全國能源的比例高達44.7%,而全球平均僅為13.3%。而美國也有廣袤的荒地可以種植柳枝稷等非糧生物燃料。
在技術上,和巴西美國相比,中國存在很大差距,利用率不高。我國生產1噸乙醇需要3.1噸的玉米,耗水8噸,能耗為0.6~0.8噸標煤,而美國1噸乙醇能耗僅為0.4噸標煤。我國生產燃料乙醇的成本約為5836元/噸,巴西僅為1881元/噸。
未來土地可能既長糧食又長能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專家研究出了第二代生物燃料纖維素乙醇,與主要以糧食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纖維素乙醇的原材料主要是秸稈、木屑乃至城市垃圾等通常未被充分利用的材料。由于其擁有取材廉價及廣泛、環境友好性高等優點而備受青睞,但生產成本成為決定其能否實現商業化生產的關鍵。
當前,發展新的清潔能源已成必然,但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糧食危機成為關鍵,“與糧爭地”、“與民爭糧”都不應是其發展模式。有消息稱,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已開始第三代生物燃料的研發和推廣,也許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革新,未來的土地可能實現既長糧食又長能源的夢想。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