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是指減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由于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將環境保護作為能源戰略的重要目標或重要因素。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市場經濟國家的節能,最早是從1973年中東戰爭引起的石油危機開始。由于石油危機使美國、日本及歐盟等石油進口國的能源憂患意識日盛,能源節約被提到了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世界各國開始重視提高能源效率。在減排方面,上世紀80年代環境污染尤其是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當時,國際上對于減排二氧化碳的磋商還沒有形成統一明確的意見。許多歐洲國家就采用了自愿協議的方式,作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政策。美國環保局(EPA)于1990年提出減少建筑物溫室氣體排放的自愿計劃。在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關于氣候變化的框架公約以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自愿協議就為發達國家迅速采納。目前,歐盟有300多個這樣的協議,日本有30000個地方防止污染協議,美國有40個聯邦一級的自愿協議。
回顧國外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歷史,可以發現他們有若干成功經驗:把節能戰略放在國家能源戰略的首位。由于國情不同,不同國家能源政策的著眼點和傾向也不同。美國和歐盟能源需求大,對外依賴強,所以其能源政策的首要點都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如美國1975年的《能源政策法》、1978年的《國家能源政策法》、2005年的《國家能源法案》都涉及節能政策。日本的能源戰略原本是以石油的安全穩定供應為首。日本有《節能法》,但近來的調整又再次強調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通過進一步加強節能法的執行力度,大力開發和廣泛使用節能技術,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就我國而言,由于人口眾多、能源缺乏,應借鑒的是美國和歐盟的重在節能的能源戰略。減少污染物排放,重在技術創新。歸根結底,減排意味著抑制能源需求的增長,但這未必導致經濟產出大幅下降。在1980至2005年期間,美國每美元GDP能源投入降低40%,卻幾乎沒有阻礙其經濟增長。與此相關的新技術和更高效率的工藝本身就代表著機遇。
分析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主要國家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采取的手段可以發現,盡管這些國家針對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除了主要依據法律手段進行控制,并在不同的階段適時制定相關法案、不斷推進新的環境標準外,政府在污染治理上花費了大量的投資,企業也建設了大規模的治理工程。在能源結構上,這些國家也都進行了調整,煤炭的比重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有所提高,潔凈煤技術得到較快發展。但最主要的還是依靠脫硫、脫硝等工程措施實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基本控制。充分發揮政府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
首先,設置能源節約的管理部門,負責節能工作。各國都有政府機構管理節能工作,但機構設置和職能不盡相同。美國和加拿大的節能歸能源部管理。美國能源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EERE)的職能是:提高能源效率和生產率,向市場轉讓潔凈的、可信賴的能源技術等。日本的節能管理工作由經濟產業省代管的資源能源廳負責。此外,通過機構升級強化政府對節能工作的管理。日本對節能工作實行全國統一管理,地方政府沒有相應的機構負責節能管理。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