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業遺產豐富。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高聳的井架、小火車既把煤從井下源源不斷地運出來,又成為歷史的見證者,講述著曾經發生過的故
事。在已公布的4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多個煤炭廠區、遺產群入選。
一座井架如果不使用,不保護,可能很快就在風雨的作用下毀壞了。不消幾年,這些遺產就慢慢消失,一代人的記憶也隨之消失,到時再想保護,為時已晚。
開發是最好的保護。一些煤炭企業充分利用這些工業遺產資源,建設了博物館、國家礦山公園,開發了旅游線路 (詳見今日三版),不僅保護
了工業遺產,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但同時,煤炭工業遺跡開發資金投入大、運營收入低“、叫好不叫座”等問題又讓一些企業在開發時猶豫了起來,多數煤炭工業遺產就在沉睡中,真的成了“遺跡”。
要想讓本企業的工業遺產“活”起來,就要明確定位,提前規劃,充分考慮已有遺產區位條件、對大眾的吸引力等,靈活選擇適合的開發方式。其他企業的有益嘗試只能是參考,不能看著小火車游在礦區火了,就不顧實際情況,一股腦都是小火車游。煤炭工業遺產開發不一定要把目標定為成為全國網紅景點,每年吸引上百萬次游客,有時候成為當地的歷史博物館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有的老礦位于小城市,整座城市的居民大都與煤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企業就可以當地人為目標受眾,利用這些工業遺跡,多講述一些當地以及普通人的故事,讓工業遺產不僅是煤礦,還是當地人的文化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