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也是上合組織的“中國年”。6月26日,國家能源局和浙江省政府在浙江寧波市舉辦以“創新融合、能動未來”為主題的上合組織能源部長會及配套活動。這場連接區域各國的盛會,為上合組織能源合作帶來了新機遇。
在由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承辦的“產業創新驅動能源可持續發展”平行論壇上,來自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國家的政府機構和企業,以及埃克森美孚、道達爾能源等國際能源公司的代表,暢談熱點話題,共商能源未來。他們表示,隨著能源轉型不斷推進,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的能源合作廣度與深度持續拓展,將推動區域能源務實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
上合組織能源合作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范式
上合組織國家橫跨歐亞大陸,覆蓋全球約40%的人口,涵蓋能源生產、消費、過境大國,具備天然的能源合作基礎。多年來,在上合組織能源部長會等機制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能源企業與上合組織各國開展了多領域、深層次緊密合作,為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傳統能源領域,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等一大批高質量能源合作項目在上合組織國家落地生根;跨境油氣管道、電力互聯網絡基本建成,強化了區域能源安全紐帶。
在能源轉型領域,中國企業憑借在光伏、風電、儲能等領域的領先技術和項目經驗,投資建設的烏茲別克斯坦1吉瓦光伏項目、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等已成為新能源合作的典范。
“互補”是長期合作的基礎。論壇上,“能源互補性”被多次提及。阿塞拜疆能源部部長帕爾維茲·沙赫巴佐夫在主旨演講中說,上合組織國家在傳統能源儲備、可再生能源潛力、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能力等眾多方面互補性強,為多邊合作和能源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全球能源深刻變革的進程中,區域合作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
與會專家認為,2024年上合組織通過了《2030年能源合作發展戰略》,上合組織國家在石油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發展、核能和平利用、煤炭產業、節能與提高能源效率等領域的合作具有巨大潛力。應加強政策協調和機制建設、加強技術合作和標準體系對接、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和人才交流培養,推動開展智庫交流,塑造區域能源合作話語體系,為全球能源治理貢獻“上合方案”。
產業創新成為驅動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
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圍繞上合組織能源產業互補合作與綠色發展、傳統能源產業的低碳可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創新、數字賦能能源產業發展等議題開展了深度對話。
“在過去15年,光伏板成本降低了90%,陸上風能的成本降低了70%,電池成本降低了90%以上。”帕爾維茲沙赫巴佐夫建議,可充分發揮經濟、環境等有利因素,通過增加技術投資和擴大創新交流,提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主導作用。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指出,能源合作處于上合組織中的優先地位,深化上合組織能源產業互補合作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核心路徑。要堅持傳統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均衡發展,通過完善市場化機制推動產業發展,發揮技術創新作用推動產業革新,優化產業政策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合作協調機制提升產業韌性。
“中國在能源技術創新領域的優勢在于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鏈及長期的戰略定力,這為技術創新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圓桌對話環節,道達爾能源中國區主席俞永堅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上合組織成員的共同愿景與持續創新,將攜手開創一個更可持續、更穩定、更繁榮的能源未來。”
與會專家認為,能源可持續發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應該通過“技術共享、市場互通、制度共建”實現價值倍增。科技創新與能源產業協同發展有利于突破經濟性桎梏,政策工具與能源產業同向發力有利于打破場景落地瓶頸,高級別合作機制與關鍵領域產業合作有利于構建開放創新生態。
在開放合作中推動上合組織區域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
論壇期間,由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上合組織國家能源合作新圖景》報告成為論壇重要成果。報告從格局演進、范式創新、未來圖景三個維度,解析了中國與上合組織能源合作實踐成果與發展藍圖。
“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地緣相近、優勢互補,能源合作從傳統能源開發利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清潔能源聯合開發,廣度與深度持續拓展。”該院海外投資環境研究所所長張秀玲指出。
報告提出,上合組織國家供需結構深度互補。中亞、俄羅斯等地區供應能力強,擁有極其廣闊的能源市場;中國和印度是全球重要的能源消費國,也是全球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且未來仍具消費潛力。未來,要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信息鏈四鏈協作體系,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打造數智賦能引擎,驅動合作提質升級;培育創新驅動機制,樹立新質生產力合作典范;深化綠色低碳合作,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管控風險彌合分歧,保障合作行穩致遠;堅持“和合共贏”理念,夯實命運共同體基礎。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上合組織國家電站建設、油氣資源開發、新能源基地建設等能源項目,助力當地產業升級。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總經理助理王博介紹,國機集團在烏茲別克斯坦啟動了兩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建營項目,還承建了白俄羅斯別列佐夫聯合循環電站。
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是能源互利合作的優先方向。據悉,由中國企業與阿聯酋企業共同參與的烏茲別克斯坦1吉瓦光伏項目,充分結合了浙江省能源集團實控企業中來股份的光伏組件優勢與阿聯酋阿布扎比未來能源公司的全球新能源投資與運營經驗,成為烏茲別克斯坦能源轉型的重要示范工程。
烏茲別克斯坦絲路能源規劃工程咨詢公司總經理阿克馬爾洪·哈吉哈諾夫在發言中提到:“到2030年,烏茲別克斯坦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預計將從目前的30%躍升至54%。這一轉變雖帶來挑戰,但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對我們來說大有意義,我們正試圖將中國的數字化技術引入到能源行業中。”
緊密的區域合作,不僅推動了技術創新協同與應用,也為各國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站在新起點,上合組織國家和衷共濟的能源合作,將共同擘畫能源發展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