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質量總體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公布了國務院印發的《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綱要提出,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模式。加快制修訂與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有關的標準,建立健全低碳產品標識、能效標識、再生產品標識與低碳認證、節能產品認證等制度。
《綱要》明確規定,要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具體可落實到以下五個方面:
(一)質量素質提升工程。通過質量知識普及教育、職業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措施,提升全民質量素養。建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普及質量知識。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質量管理相關專業,培養質量專業人才。建立和規范各類質量教育培訓機構,廣泛開展面向企業的質量教育培訓,重點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質量管理培訓,加強對一線工人的工藝規程和操作技術培訓,提高企業全員質量意識和質量技能。到2015年,基本完善國家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以及注冊設備監理師、注冊計量師等制度。
(二)可靠性提升工程。在汽車、機床、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發電設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家用電器、元器件和基礎件等重點行業實施可靠性提升工程。加強產品可靠性設計、試驗及生產過程質量控制,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標準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進我國產品質量由符合性向適用性、高可靠性轉型。到2020年,我國基礎件、通用件及關鍵自動化測控部件等可靠性水平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重點產品的可靠性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新能源發電設備、高速動車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一批重大裝備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服務質量滿意度提升工程。根據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的不同特點,建立健全服務標準體系和服務質量測評體系,在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銀行保險、商貿流通、旅游住宿、醫療衛生、郵政通訊、社區服務等重點領域,建立顧客滿意度評價制度,推進服務業滿意度評價試點。引導企業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市場需求,促進服務市場標準化、規范化、國際化發展。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