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廂“地溝油”頻頻上餐桌,市民叫苦;那廂靠“地溝油”為原料的生物柴油企業天天“喊餓”,省內一家企業處于基本停產狀態。面對此尷尬處境,昨日有生物柴油企業呼吁,政府能全程介入監管餐廚垃圾的處理過程,并希望全省推廣鄭州集中處置餐廚垃圾的做法。
●生物柴油企業集體“喊餓”
鄭州僑聯生物有限公司,是鄭州市三家生物柴油生產企業之一。原料不足,是他們生產中遇到的最大難題。
“公司的生產年規模能達到5萬噸,實際生產上卻達不到,一方面是原料不足,另一方面作為新型戰略性行業,配套設施也不盡完善,這兩年的年生產量都不足一萬噸。”公司董事長席克忠昨日接受采訪時說。
他提到的生物柴油原料,主要是“地溝油”、廢棄動物油脂以及林木果實。
洛陽新天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生產能力,是年產10萬噸生物柴油。而現在,公司方面的“生產舉步維艱”,根源還是原料難題。“現在都不敢輕易開動機器,用料太大,開開停停的話,過于浪費。”洛陽新天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庚寅透露,他們現在是先買來一些原料(地溝油)后,等儲存一定量夠生產一兩個月才開機生產。
生物柴油企業集體“喊餓”,在省內甚至國內都是不爭的事實。全國生物柴油行業協作組曾多次在年會上集體“訴苦”,并尋求辦法。
據統計,我國生物柴油生產企業有30家左右,規劃能力近300萬噸/年,現有生產能力150萬噸/年,年產量40萬噸左右,開工率不足30%,行業發展幾近冰點。
“我們的安評、環評手續早就辦好了,就是買不來原料,基本處于停產狀態。”姚庚寅無奈地說,話語中流露出焦急。
●“打”不進去買不來地溝油
這些生物柴油企業的主要原料,都是餐廚垃圾處理后產生的廢棄油脂,其生產模式是餐廚垃圾地溝油生物柴油,這也被社會認為是防止泔水油回流餐桌最好且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據新華社報道,福建一家新能源發展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的新技術和連續自動生產設備,從1噸“地溝油”中提煉出980公斤的清潔液體燃料生物柴油。而我省的幾家生物柴油企業,能從1噸“地溝油”中提煉八九百公斤的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再好,我們‘打’不進去,買不來‘泔水油’,也沒一點辦法,因為有利益在里面。”姚庚寅說,他們以前都是從煉油廠購買煉制后的“地溝油”,價格是每噸3600元左右,現在漲到每噸4400元左右,還常常沒貨,“可能這些煉油廠怕身份暴露,也可能是山東等地的買主比我們開價高”。
“相關部門不重視,行業組織也沒辦法,企業更沒轍。”姚庚寅表示,在尋求幫助時,他們找不著“廟門”,被推來推去,不知道屬于哪個部門的事。
另據不完全統計,在省會鄭州,每年的餐廚垃圾在300萬噸左右,其中九成被回收泔水者從飯店拉走。
●政府應全程介入監管
“‘地溝油’很多都流向了餐桌。”姚庚寅說,他多次看到“地溝油”的加工過程,對其危害更了解。
鄭州僑聯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席克忠是一名省政協委員,他建議,“地溝油”事件頻頻曝光,其實這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政府要介入,而且不同于傳統的介入方式 ,政府應該實施全程介入監管,從監督餐廚垃圾到把垃圾處理出來,最后把垃圾變成生物柴油,這一系列環節,都應有政府的介入和監管。
在去年的省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他就提出,大力發展生物柴油產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并建議我省盡快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完善生物柴油銷售體系。
“生物柴油作為優質石化柴油替代品,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席克忠昨日再次表示,“地溝油”合理利用,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家能源危機,造福民眾。
●能不能全省推廣餐廚垃圾集中處置
據悉,鄭州市在全省已率先制定出《鄭州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但至今尚未對外正式公布。有媒體報道稱,鄭州市集中處置餐廚垃圾,對賓館、酒店、飯店收取一定的費用,幾成定局。
同時,《鄭州市生物柴油產業規劃暨生物質資源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已經編制完成,計劃在城區東西各建一個大型的餐廚垃圾集中處理廠,日處理垃圾將有600噸左右。
姚庚寅建議,在鄭州試點集中處置餐廚垃圾,這是好事,其他市地也具備相關條件,能不能在全省推廣?他還希望能通過立法的形式,用強制的辦法,讓“地溝油”不回到餐桌上。
記者昨日獲悉,本月22日、23日,2011年中國生物柴油行業發展研討會暨全國生物柴油行業協作組年會將在杭州舉行,我省三家生物柴油企業參會,和部委官員、專家及同行一起,共同探討生物柴油行業的發展難點及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