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首座大型水電站 累計發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 | 04-28 |
22日,位于西藏山南市加查縣的藏木水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安全運行超過3800天。 藏木水電站是西藏第一座大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51萬千瓦,于2015年10月全面投產發電,是西藏電力發展史上由10萬千瓦級突破到50萬千瓦級的標志性工程,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 藏木水電站為我國高海拔地區大型水電站建設運營積累了寶貴經驗。電站建成投產后,顯著提高了西藏電網安…… |
打破準入壁壘,民營企業加速布局能源領域 | 04-28 |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記者戴小河 韓佳諾)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2025年一季度,在“雙碳”目標和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下,我國能源保供扎實有力,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記者調研發現,國家能源行業轉型升級浪潮下,越來越多民營企業逐“綠”而行,在加速布局能源領域中開辟發展新空間。 陽春三月,湖北大冶。特變電工集團自主研發的±800千伏特高壓換流變壓器在大冶換流站完成安裝,支撐“西電東送”戰…… |
[圖文]年光伏發電可達95萬度!濟南這個零碳智慧建筑6月 | 04-21 |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0日訊 濟南市首個榮獲“全球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獎”的建筑迎來新進展。4月19日,“黃河新動能·沿黃共未來”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媒體采風行活動走進零碳智慧產業園基礎設施項目。“目前項目建設接近尾聲,將于6月30日竣工驗收。”濟南先投城市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零碳智慧產業園項目負責人高福波說。 走進零碳智慧產業園基礎設施項目,通體的玻……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為新質生產力注入“資本 | 04-21 |
財聯社4月20日訊(記者 黃路)為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 “上交所”)于4月18日召開商業航天產業企業座談會。財聯社記者了解到,會上,上交所與10家商業火箭、商業衛星領域的領軍企業深入交流,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共同探討資本市場如何服務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 與會企業代表圍繞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現狀、投融資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如何…… |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 04-21 |
作者:宋建曉(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著眼保障糧食安全和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日前發布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 |
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開啟 | 04-21 |
《經濟參考報》記者4月14日從國家能源局獲悉,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從煤電清潔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調節、智能運行四個方面建立健全煤電技術指標體系。同時,在全面總結評估“三改聯動”工作成效和有益經驗的基礎上,推動一批現役機組改造升級,力爭全面提升新建機組指標水平,積極有序開展新一代煤…… |
全國虛擬電廠建設加快推進 | 04-21 |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電力市場建設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的發展條件日益成熟、作用日益顯著、需求日益增長。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7年,虛擬電廠建設運行管理機制成熟規范,參與電力市場的機制健全完善,全國虛擬電廠調節能力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虛擬電廠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各類商業模…… |
逐綠向新 “氫”裝上陣 | 04-21 |
山東煙臺東側水域,一座高度超過50米、重量達2萬多噸的海上制氫平臺穩穩矗立。3月27日,我國首個海洋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建設完工,可通過海上新能源離網制氫,并轉換為容易儲存的氨和甲醇。這兩種產品既可以成為船舶清潔燃料,也可以用作化工原料。 “項目建設了漂浮式光伏和儲能裝置,利用新能源電解海水制氫等方式,首次實現對海上制氫全流程的實證驗證,有望在未來成為遠洋船只的燃料補充站。”國能氫創…… |
能源有AI 丨“儲能+X”驅動千行百業綠色轉型 | 04-21 |
儲能是助力新能源發展、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利器。2025年,人工智能(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儲能也不例外。當AI與儲能技術相遇,又將為行業開辟怎樣的新藍海?記者在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5)期間采訪了解到,在AI的賦能下,“儲能+”的場景型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從電網側進一步向用戶側延展,在能源轉型中發揮更大作用。 AI與儲能相互賦能 安…… |
中國推動南極考察快速進入綠色能源時代 | 04-21 |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記者周圓、黃韜銘)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清潔能源首席科學家、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孫宏斌表示,隨著中國南極秦嶺站首個規模化新能源系統啟用、《南極清潔能源利用技術十二年發展綱要》發布等,中國技術和理念正推動南極考察快速進入綠色能源時代。 “如何在南極實現清潔能源轉型是全球科學界的重要議題。”孫宏斌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項目“南極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科技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