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大的一座國內航班的候機樓,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西航站樓正在全面進入室內裝飾和設備安裝調試的決戰階段。近日又迎來徐徐涼風,這標志著自6月初陸續開始的虹橋機場能源中心單機及聯合供冷調試成果初現。
虹橋機場能源中心是一項主要負責向西航站樓集中供冷供熱的能源保障工程,而建筑面積達36.4萬平方米的西航站樓將是虹橋機場的耗能大戶,根據設計每年夏冬兩季的最高供冷供熱負荷將達10多萬千瓦。指揮部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在浦東機場擴建工程二號能源中心建造國內機場首次大規模使用水蓄冷工程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大的突破,力爭再一次把“耗能大戶”建成“節能大戶”。

在為浦東機場第二航站樓提供空調的二號能源中心,指揮部就設計建造了兩個直徑26米、高23.7米,容積各1萬余立方米的鋼制拱頂儲水罐,用來儲存夜間電網低峰時段生產冷凍水,白天再由二次循環水泵和大型冷凍水管道輸送到航站樓,供給空調設備使用。這種夜間蓄冷罐蓄冷的運行方式,為城市電網起到了顯著的“移峰填谷”作用。實踐證明,指揮部采用的國內首套大規模水蓄冷系統浦東機場二號能源中心,自2008年3月份投入運營以來,已節約供冷成本上千萬元。而此次虹橋機場能源中心設計又建造了兩座直徑33米、高27米,容積各2.2萬余立方的儲水罐,其儲水容積為浦東機場二號能源中心的兩倍多。
能源中心供冷與用戶的連接方式一般有板交分隔連接和直接連接,虹橋機場擴建工程大膽地改變傳統的板交方式,首次采用更為節能的空調冷凍水直供系統,成為虹橋機場擴建工程節能的又一大新亮點。與傳統的板交方式相比,直供系統拆除了橫隔在能源傳輸過程中的那塊“板”,一則可減少系統運行的能耗,經測算能源中心和西航站樓的冷凍水泵配電容量可分別減少15%和25%,約可節電1000KW。二則可降低設備投資,經測算采用冷凍水直供方式,將減少近5.7萬KW板式熱交換器的設備容量,減少投資約550萬元;三則可增加室內舒適度,由于冷凍水直供方式可使空調箱獲得較低的供水溫度,能使室內獲得更好的舒適度。
然而,高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正是由于取消了板交方式的那塊“板”,實現了能源傳輸過程中的直接聯通,就不可避免地易產生相互影響和干涉,系統控制上的復雜性也成倍地增加,因而大大地增加調試的難度和風險。為此,業主、總包、監理、設計及設備供應商等單位建立了聯合調試的指揮組織機構,明確界面劃分和工作職責,建立調試聯絡溝通制度,提出了先單機后系統調試,先常態后冷態調試,先手動后全自動控制調試,先直接供冷后邊蓄冷邊供冷調試的聯合供冷調試原則。
據悉,根據能源中心聯合調試方案,此次供冷系統的聯合調試工作,將于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而供熱系統的聯合調試工作也將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從而為虹橋機場西航站樓在明年一季度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打下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