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前奏是今年在日本長野的奧運火炬傳遞活動,在日華人群起聲援。盡管日本媒體隨后的報道對中國方面并不夠客觀,但一個細節應該引起注意——沒有一家報道抱怨在長野的中國人表現出的道德素質。事實上,那一天盡管上萬的中國人到了長野,但當他們離去的時候,長野比他們來之前更加整潔。每一支中國人的隊伍都有人攜帶了垃圾袋,準備在回程中帶走亂丟的垃圾。然而,那一天大多數中國人的垃圾袋都是空空如也,因為根本沒有人亂丟垃圾。在火炬傳遞的終點若里公園,有一大片蔥綠的草坪。中國留學生們相約不上這塊草坪,寧可繞路數百米。在火炬傳遞到達時,為了讓后面的日本觀眾能夠看到火炬,等候了幾個小時的幾百名留學生們一起蹲了下來,放棄了自己看火炬留影的機會。他們蹲著唱國歌的情景,和反華團體動輒發生的暴力行為,不能不讓普通日本人產生反思——中國人真的是自己認定的素質低下的人嗎?
情感拉近依靠政治主流
事實上,中國方面對日本救援隊的高度評價,也給了日本一個新的思路。日本長期以來一直追求所謂“正常國家”的國際氛圍,但這種努力一直沒有得到周邊各國的認可。這使日本人對于參與國際行動有著一種強烈而積極的追求。這也是此次日本到中國的救援隊得到極大關注的原因之一。
日本此前的國際行動,包括派出海上自衛隊赴伊拉克、印度洋供油,日本扮演的始終是給其他國家打下手的角色,而到中國救災則是日本自己獨立決定、獨立執行的行動,獲得的榮譽和贊許也為日本一家獨有。這次行動還沒有結束,已經讓一些日本人開始反思——日本走向“正常國家”的道路,哪種方式更起作用,是咬牙切齒地對其他國家發泄不滿,制造對立來“威壓”對方,還是通過這樣利人利己的行為“春風化雨”?
談到此次兩國民間感情的拉近,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金贏女士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首先提到,政治主流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她說,福田上臺后,雖然支持率在下降,但他畢竟是一國首相,他提倡的對華政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更加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此外,日本態度積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了參與感。金贏提到,此次日本媒體對中國地震的報道也并非從一開始就很正面,轉折點出現在中國允許日本救援隊進入。參與永遠比謾罵、指責都更有效。中國媒體報道的公開化、與世界的互動,都是很好的經驗。再次,災難無關意識形態的特點也是引發共同情感的原因之一。

繼地震救援隊后,日本醫療隊也抵達成都奔赴災區


日本地震救援隊在結束多日的救援行動后,21日凌晨乘包機離開成都回國。


中國留學生和日本高中生在街頭為四川地震災區募捐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