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国产_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_成人久久18免费游戏网站_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高層動態 >> 正文
解振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精神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來源:中國節能產業網 時間:2015-12-22 10:35:18 用手機瀏覽

不久前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行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領之一。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福州年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內容如下:

尊敬的姜春云同志,陳宗興會長,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長期以來,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為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天,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福州年會開幕了,這對于凝聚共識、深化理論、交流最佳實踐、共促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今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專題部署的文件,要求全黨全社會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下面,我結合學習中央精神及工作實際,談一談對《意見》的認識理解、對五中全會有關精神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共同交流。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我們黨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們正處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應對氣候變化壓力不斷增大的嚴峻挑戰,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這已經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大瓶頸制約。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我國國情不斷探索,從實踐到理論取得積極進展和重大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系列決策部署,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不久前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行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領之一。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意見》貫穿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發展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系統設計、改革創新,側重于將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實化細化,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制度體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意見》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綜合性、系統性,明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具體來講:

一是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將發展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之上。綠色發展,我們一般講綠色發展主要表示生態環保的內涵,主要是防治環境污染,保護修復生態。但綠色發展廣義上涵蓋了節約、低碳、循環、生態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就是廣義的綠色發展,要求在思想理念、價值導向、空間布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大幅度提高綠色化程度,使人民群眾在天藍、地綠、水凈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循環發展就是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少排放或不排放污染物,實現資源“從搖籃到搖籃”永續利用,從發展的全過程中解決資源浪費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五中全會就循環發展專門作出了部署,要求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大幅度提高資源產出率。低碳發展是以低碳排放、逐步實現去碳化為特征的發展。主要通過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增加森林碳匯等,保障能源安全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相應解決使用化石能源(煤炭)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推動低碳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的必然要求。

二是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開發利用自然過程中,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國土開發、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等要控制在資源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以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是把落實“五位一體”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意見》明確了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路徑及方式。融入經濟建設,就是要改變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發展觀,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資源能支撐、環境能容納、生態受保護的基礎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融入政治建設,就是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建立完善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政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融入文化建設,就是要將培育生態文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道德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融入社會建設,就是要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形成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公眾共同推動的工作格局。

四是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方針。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堅持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大幅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堅持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切實解決好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提升環境質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堅持人工修復生態與生態自然恢復相結合,以自然恢復為主,對重點生態破壞地區尊重其生境的自然規律,采取科學的生態修復保護措施。

五是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動力。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深化制度改革,推進生態文明體制、資源環境價格財稅等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同時,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及跨學科交叉研究,不斷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能力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能力。

六是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工作方式。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意見》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和制度創新,要求根據生態文明的系統性、整體性特點及其內在規律,提出了10個方面的制度建設重點。

一、健全法規標準。加快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一是立法。研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節能評估審查、節水、生態補償、濕地保護、土壤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二是修法。修訂大氣、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森林法等。三是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的內容,加強法律法規間的銜接。四是完善標準體系。標準是界定法與非法、加強監督管理的重要依據。要加快制定修訂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標準,實施能效、水效和排污強度“領跑者”制度,加快標準升級步伐。

二、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這是生態文明領域的重大體制改革。921日,中央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加快推進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明確和細化了要求。一是明確責任主體。要在清晰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的基礎上,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推進確權登記法治化,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的問題。二是加強用途管制。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原則,嚴格自然資源資產用途管制制度,構建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各類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建立空間治理體系,明確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嚴禁國土空間用途任意改變,著力解決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度、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

三、健全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五中全會提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這就要求轉變傳統的增加資源供給只能依靠開發原生資源的認識,把節約資源能源、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作為增加資源供給的重要渠道,加強資源消耗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一是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大幅提高重要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二是建立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合理確定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目標,強化能耗強度控制,加強節能評估審查和節能監察,健全節能低碳產品和技術裝備推廣機制,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三是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制度,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快推進垃圾強制分類,制定再生資源回收目錄、資源分類回收利用標準,建立資源再生產品和原料推廣使用制度。四是健全水、土地、礦產等資源的節約使用制度。

四、完善環境監管制度。五中全會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這是環保工作理念和取向的重大轉變,這主要是針對環保工作成效與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直接感受不匹配提出來的。要以質量作為衡量監管是否到位的根本標準,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一是健全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健全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強化城鄉環境保護監管和行政執法,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二是完善企業排污許可證制度,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禁止無證排污和超標準、超總量排污。三是建立污染防治區域、流域聯動機制,以及陸海統籌的污染防治機制和重點海域污染物排?偭靠刂浦贫取K氖沁m時調整主要污染物指標種類,納入約束性指標。五是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淘汰制度;對違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要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設施設備。六是健全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信息公開等制度。七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測系統。八是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在試點的基礎上,探索賠償認定、程序及辦法,推動建立獨立公正的第三方評估機制。九是嚴格環境保護督查制度,由中央授權開展環境保護督查,實行黨政同責,強化督查結果應用,對存在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環境質量明顯惡化,以及環境保護不作為、亂作為等情形的,及時向紀檢監察部門移送。

五、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樹立底線思維,設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一是合理設定資源消耗上限。加強能源、水、土地等戰略性資源管控,強化能源消耗強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費總量管理。二是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將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地方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相應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三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空間層次上,劃定區域型生態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并將紅線管控要求落實到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上,有效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

六、完善經濟政策。健全價格、財稅、金融等政策,引導各類主體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一是深化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定價要體現基本需求與非基本需求以及資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異,體現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統籌有關資金,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修復與建設、先進適用技術研發示范等給予支持。三是稅收政策。推進“清費正稅”,加快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逐步將資源稅征收范圍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加快推動環境保護稅立法。四是金融政策。繼續推廣綠色信貸,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研究設立綠色股票指數和發展相關投資產品,研究發行綠色債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在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七、推行市場化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手段,使各類活力競相迸發。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綠色產品認證、綠色標識管理等機制。推進綠色(節能低碳)電力調度。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和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相關交易市場。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會力量投入環境污染治理。

八、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科學界定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權利義務,加快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一是健全縱向補償制度。結合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歸并和規范現有生態補償渠道,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二是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引導和鼓勵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之間、流域上游與下游之間,通過資金補助、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施補償。

九、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辦法,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一是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考核制度。對限制、禁止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別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二是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鑒。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開展林木、水、土地資源的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動建立完善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離任審計制度。

十、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并細化了追責的情形和方式,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形成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用人導向,體現了從嚴追責、“零容忍”的堅定決心。

《意見》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關鍵是要落到實處。《意見》印發以來,中辦、國辦梳理了120多項工作,部署各方面任務、每一項工作都有抓手和著力點。8月份,中辦、國辦印發了《貫徹落實〈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明確了各地區、各部門的重點工作任務,要求要抓好落實。

按照《意見》及分工方案的部署安排,各地區正在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實施方案,有關部門和方面也在積極行動、抓緊落實。今年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做了進一步的細化和明確。中組部、監察部、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審計署等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環境保護督查、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6個配套方案或辦法,形成改革的組合拳,生態文明建設任務推進、體制改革已全面展開。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一以貫之、奮力工作,為建設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做出更大貢獻!希望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及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繼續發揮創新思想理念、分享經驗做法、匯集各方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沒有相關文章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企業并購
網絡借貸
節能咨詢
節能認證
人才招聘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