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制造是個系統工程,從企業到行業,從區域到社會層面,應統籌安排。
綠色發展的目標需要通過推進清潔生產、綠色制造來實現。即使最先進的末端治理技術,也難以根治落后企業排放的污染,清潔生產的推行為綠色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推進綠色發展,除了國家出臺的政策法規及標準外,更重要的是采用市場機制,通過第三方的力量推進企業綠色化改造提升。
制造業是否有綠色基因,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近日,在中華環保聯合會舉辦的“推動綠色制造,助力綠色發展”研討會上,來自輕工、機械、交通、生物制藥、石油等行業的代表,圍繞綠色制造、清潔生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會人員一致表示,我國是制造業大國,控制并逐步減少工業污染,引領工業從污染末端治理向生產鏈全過程管控轉變,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落實制造強國戰略,需要聯合政府、企業、公眾以及資本市場等多方力量,堅持一盤棋思想,統籌協調,群策群力。
關注1 產業價值鏈短、附加值低如何改善?
為應對經濟快速發展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2001年我國啟動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試點工作,2005年啟動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工作。雖然這兩項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國范圍內傳統工業園區仍然占據多數,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規模有待擴大,水平有待提高,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對此,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表示,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工業園區產業價值低下,價值鏈構建不合理。
他表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應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間產品生產、制成品組裝、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而一些傳統工業園區產業價值鏈定位低端,存在起點低、技術檔次不高等問題,產品初級化,附加值偏低,難以進一步生產出新的有價值產品,無法對價值鏈深化、強化。比如,江西省絕大部分工業園區,還處在引進沿海產業轉移項目階段。沿海省市轉移至江西的多是一些技術含量低和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如服裝紡織業、輕工食品業等,各園區普遍存在產業層次低下的問題。
“第二就是產業價值鏈較短,其中人才、物質、信息、資金流動不暢通,不利于價值轉移流動增值。如浙江省乾潭鎮工業園區的工具五金、家紡寢具、膠合板等產業都存在此類問題,缺乏專業性的模具、電鍍、印染、織造等生產企業。其工具五金幾乎全部需要運到外地電鍍,直接增加企業成本。”高云虎說:“由于產業內沒有形成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和相互協同關系,主導產業帶動作用和配套支撐產業互補效應未能有效發揮,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綠色制造是個系統工程,從企業到行業,從區域到社會層面,應統籌安排。”高云虎建議,當前節能減排工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都需要加強。目前在企業層面,僅僅重視電機、水泵、壓縮機等單個用能設備的能效提升,對行業和企業的聯系、產業上下游的協調、產業與城市融合等方面都缺乏整體和系統規劃統籌。
關注2 綠色發展需要怎樣的支撐?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傳統制造業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強度與2015年相比將顯著下降,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部分重化工業資源消耗和排放達到峰值。
在高云虎看來,“綠色制造的核心是資源能源效率的提高,發展重點還是傳統工業的綠色化改造,解決這個問題是根本。”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十三五”期間,要把全面實施傳統產業清潔化改造,作為促進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降林華指出,綠色發展的目標需要通過推進清潔生產、綠色制造來實現。即使最先進的末端治理技術,也難以根治落后企業排放的污染,清潔生產的推行為綠色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降林華所在課題組開發的6項重金屬廢水污染過程減排清潔技術,也證明了清潔生產技術將治理延伸到整個生產過程,從廢水產生的源頭和過程進行控制,才能夠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產生,同時消除了生產中污染物對工人健康造成的嚴重危害。
但是,當前我國綠色科技創新能力對工業綠色發展支撐明顯不足。高云虎認為,在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亟待根據國情、資源環境特點,開發適宜的技術裝備。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逐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按照國家科技創新的戰略,在核心關鍵技術方面加大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
關注3 政府、協會能發揮哪些作用?
傳統工業的綠色化轉型對于政府而言,就是通過法規標準來約束企業行為,把企業產生的負面影響轉化為內部成本,這種管理將會變得更加精細化。
高云虎向記者介紹說,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通過監管,創造良好的供需市場環境,以市場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同時發揮第三方中介的服務作用。目前,這些體制機制正在逐步調整中。
據了解,國家在總結和提煉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與一些先進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的經驗基礎上,將進一步探索試行標準管理,建設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試點,通過試點建立綠色供應商和綠色采購商信息服務平臺,綜合運用綠色財稅、信貸政策和市場化的手段,督促和引導供應鏈企業實施綠色轉型。
“以市場化手段推進綠色轉型,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方的監督作用。”中華環保聯合會秘書長張永紅認為,社會團體組織和行業協會要在政策研究、標準制訂、協調溝通政府與監督企業等各環節廣泛參與,發揮好參謀助手、咨詢顧問和聯絡員、協調員、監督員的作用。無論是綠色制造涉及的立法、行業規定以及需要制定的經濟政策,還是需要建設的企業、產品、用戶三者間的集成關系,都十分復雜,其中包含大量的政策問題、技術問題、方法問題,均有待深入研究。
正如高云虎所言,推進綠色發展,除了國家出臺的政策法規及標準外,更重要的是采用市場機制,通過第三方的力量推進企業綠色化改造提升。
典型案例
無高壓水槍、無泡板槽、無廢水外排
新技術助電解錳(鋅)行業清潔生產
本報記者劉曉星報道 近年來,我國電解錳、電解鋅行業發展迅速,電解錳的總產能占到全世界的98%,產量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二。然而,電解錳、電解鋅產業在給國民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壞,相繼有重金屬廢水導致的污染事件發生。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降林華認為,電解錳行業廢水的污染問題,難以通過末端治理技術根治,亟待開發適合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裝備,從源頭和過程實施污染物減排。
“電解錳、電解鋅行業污染的根本原因是工藝技術落后,清潔生產水平低。因此,開發清潔生產技術,提升企業裝備水平和現代化水平,是從根本上治理電解錳、電解鋅行業重金屬廢水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降林華說。
據介紹,電解錳、電解鋅行業誕生以來,高壓水槍和泡板槽一直是行業標志性設備,也是電解車間主要的重金屬廢水來源。降林華所在的課題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實現電解車間無高壓水槍、無泡板槽、無工藝廢水外排處理,以解決行業的廢水污染問題。
課題組根據先減量、再循環的原則,以智能化專用多功能機械手和出入槽精準定位技術為核心,將原生產線上孤立分布的十幾個工序,集成為大型成套智能化裝備,可治理解決電解車間的重金屬污染物。
正如降林華所言,電解錳、電解鋅行業清潔生產治污新模式的創立,為重金屬廢水治理找到了全新出路,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環境問題,還給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降林華算了這樣一筆帳:以電解鋅示范工程為例,1萬噸的電解鋅生產配套裝置,通過3次減量、3次循環,大幅度削減了重金屬廢水的產生量,同時大幅削減了勞動力數量,年產效益在400萬元左右。
他山之石
歐美國家如何發展綠色制造
綠色制造是各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要主題和技術創新領域。歐美發達國家積極研發綠色制造新技術,關注其發展模式,關注綠色產品開發,推進產業結構與生產制造模式變革。
在綠色制造技術創新方面,為了進一步提高數字化工廠水、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2012年美國提出了到2020年原材料消耗量減少15%、加工廢屑減少90%、能耗降低75%的目標。德國啟動“Blue
Competence”高能效機電產品倡議,如要求機床減重50%以上、能耗降低30%~40%、報廢后機床100%可回收等。
綠色制造技術水平直接體現為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開發綠色制造技術成為發達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美國將其列為《先進制造伙伴計劃2.0》中11項振興制造業的關鍵技術之一,德國將“資源效率(含環境影響)”列為“工業4.0”的八大關鍵領域之一。英國《未來制造》中提出,實施綠色制造,提高現有產品的生態性能、重建完整的可持續工業體系、實現節材75%、溫室氣體排放減少80%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