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都在高度關注中國經濟增速的減緩,擔憂中國能否保持改革勢頭,以國內消費和服務業為基礎,向新增長模式轉型。
作為處于轉型期的經濟體,中國的確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但不能簡單地拿發達國家的經驗來判斷中國的增長潛力,2010年后出現的減速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及周期性因素所致。因此,各方面依然對經濟長期發展軌跡抱以極高的信心。具體目標是,“十三五”期間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長率,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未來幾年,由于外部需求可能會出現疲軟,中國能否實現這一增長目標取決于國內需求形勢。正是因為在投資和消費兩方面都存在良好的機遇,決策者才敢于表示,雖然面對經濟下行,但運用政策的回旋余地仍比較大。
首先,從投資領域來看,中國發展機遇依然巨大,而且相關投資會帶來較高經濟回報。作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國有充足的機會實現工業產能升級。中國在向中高端產業轉變的過程中,將面臨許多投資機遇,比如特種鋼材、精密機床、先進設備等領域;中國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高鐵、機場和港口,目的是促進城市間的互聯互通。然而,像地鐵和污水處理系統這樣的城市內的基礎設施卻嚴重不足。投資這些領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經濟效率并產生較高的社會、經濟回報;中國亟需投資環保領域,以解決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提高,需要在住房、城市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投資。
其次,從資金來源來看,中國的財政資金仍很充裕。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債務總計不到GDP的60%。相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100%的比例,中國有充足的財政空間支持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針對地方政府的債務期限錯配問題,中國財政部已經明確額度,允許地方政府發行長期基礎設施債券進行置換。在必要情況下,中國政府可以采用另外一輪擴張性財政政策支持基礎設施投資;中國的家庭儲蓄占GDP的近50%,屬世界最高水平。政府可以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撬動私人投資,包括利用公私合作(PPP)方式建造基礎設施;中國擁有3.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數量居世界首位。
同時,中國發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全球經濟,除了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創造前所未有的機會,還將幫助中國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強化自身經濟實力。由此可見,中國仍有能力依靠國內投資和消費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同時貢獻全球每年增長的大約30%,繼續擔當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